「胸懷更寬闊的世界,年輕的你請別輕言放棄」──專訪政大外語學院院長鄭慧慈,不當「學術貴族」的教育者(下)

「當我以為已經成為沙的女孩,回到指南山下,卻還是雨的孩子。(註)」

15 年的阿拉伯時光彈指即逝(鄭慧慈在阿拉伯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如今都已收攏成冊,詳細載於《阿拉伯的奇想千年》,有興趣的讀者不妨一讀,在此便不擬贅述),鄭慧慈從一個懵懂的大學畢業生,磨練成為一個學識與思想俱臻成熟的阿拉伯語文學者。

從青年赴外求學,到返回政大教書,母校阿語系雖已升格,卻仍是全台唯一的阿拉伯語文科系,編制上僅有學士班,身邊更不乏以「小語種」或「稀有語種」稱呼阿拉伯語的學者──種種「現實」,都說明阿語學術環境雖見改善,程度卻仍相當有限。

再談到具體教學規劃,政治大學雖擁有堪稱全台最完整的外語學院,語種眾多,但包括阿語系、斯拉夫語系等科系,卻因相關人才稀缺,師資不足,衍生出學術涵蓋範圍不夠全面、難以維持系統性教學等問題。點開阿語系的師資,7 位專任教師中,系主任鄭慧慈依然是惟一一位,在阿拉伯國家取得阿語博士學位的本國教師。

身為外語學院院長,儘管深知問題所在,鄭慧慈卻感到力不從心:「因為目前各院、各系如火如荼的在搶員額,人之常情,每個領域都認為自己的專業最重要。這問題或許要回到源頭,政府是否想發展?過去耗費大量資源發展的領域計畫與執行,今日驗收成果是否值得?還是僅止於紙上談兵,對國家沒有實質的貢獻?如何發展、何者是重點,似乎是國家高層必須思考的問題。

這些外語的人才的確非常的缺乏,而國家經濟的發展,卻需要這些懂外語及其文化的人作為火車頭,開拓市場。我們常把眼光大部份關注在歐美,忽略尚有非常大的市場並未開發。

廠商知道也很急,但是受限人才都不敢隨意踏出一步,久而久之,這些市場就自動放棄了。其實國家如果正視這個問題,多增加師資員額及薪水,能夠聘請、吸引更好的師資,培育所需的人才,這個經濟動能就相當的大,對國家競爭力是很有幫助的。」

提到國家發展與競爭力,鄭慧慈回顧她在 2015 年撰寫的〈阿拉伯語文在台灣 半世紀獨白〉,文中提到:歐美國家早已注意到伊斯蘭文化與阿拉伯世界對當代社會及國際局勢的影響,除了廣設阿拉伯語文科系外,也開啟各級學校的阿拉伯語教學。

如 2015 年 7 月,英國文化協會推動學校阿拉伯語文教育,第一學期便招收了 1,000 名學生。根據協會以「經濟、地緣政治、文化及教育多樣性」為指標,提出的「長期語言需求」調查,阿拉伯語在未來 20 年將是「英國第二有需求的語言(the second most necessary language for the UK)」。

與此同時,對岸的中國也急起直追,如今已有 50 所大學設有阿語系,更有重點大學如北京外國語大學設有博士班。

直到今天,她仍不厭其煩的呼籲:「教育是百年事業,現在不做,競爭力就越來越薄弱,總體經濟就不好。負面循環的結果,就是年輕人找不到好的工作,廠商無法提供更好的薪水,也無法開拓更大的市場。大家應該不樂見這樣的結果。」

「冷門」的外語學系,出路並不「狹窄」

除了教學資源不足之外,在臺灣,阿語系更經常因過於「冷門」,而使得許多學生與家長產生「未來出路不足」、「應用困難」,「不易與職場銜接」等刻板印象,為之卻步。

鄭慧慈每每聽說,總不免要替學生們「辯護」一番:「我們的畢業生有些會到政府各部門服務,譬如外交部、經濟部、調查局、國安局;有些出國念碩博士學位;多數則進入國內外私人機構從事各行業。

往昔的畢業生因為學習管道與資源缺乏,銜接職場的確有困難,但現在的學生不同,首先我們的學生在入學時英文要達到頂標,本系文化、政治經濟的科目使用英文教科書和參考書,學生的英文能力都比過去強很多。」

鞏固學生的雙語能力之外,身為系主任,鄭慧慈更為學生們爭取到比自己當年更豐富的外國交流資源:「每年出國修讀的學生,除了可以申請科威特和約旦獎學金之外,我也尋求了一所約旦私立大學給予本系學生學雜費優惠,去年又與一所阿曼大學簽訂系級合約,新的一年我估計可以取得另一個阿拉伯國家的學生出國獎學金。因此,目前每年全系 15% 出國修讀的學生數,會逐年再提升。」

語言優勢和外國經驗,再加上許多學生都有雙修或輔系,兼具多種專業知識,鄭慧慈認為,阿語系畢業的學子積極向外發展,就業並不成問題。

培養寬闊的胸懷因應挑戰,「師者」也須從自己做起

其實,對職涯帶有徬徨的並不限於阿語系學生,而是今日台灣青年的普遍煩惱。不少大學畢業生有感於就業環境不佳──勞工普遍低薪、過勞、產業結構僵化等──因而在「留下還是離開」、「追求理想還是服從現實」的拉鋸間踟躕不前,少有鄭慧慈當年負笈他鄉的「毅然決然」,更經常生出「難道一定要出國,人生才有希望」的困惑。

對此,鄭慧慈說:「倘若年輕的你胸懷世界,那麼不出國或許可行,然而能胸懷世界必須視野寬廣。現代科技讓你能在機器前面就看遍世界,但寬闊的胸懷卻是經驗累積出來的,人文素養不是科技可以培養出來的。」

她進一步舉例:「我看過一些學者畢生僅知道他留學的國度,他有專精的學術,主持許多科技部的計畫案,不時的參與國際會議,有傲人的學術成果,是學術界的『貴族』,對於護衛他的領域和地盤不遺餘力⋯⋯。但我稱這些學者是『計劃人』,他們學的是『計劃學』。我們的高等研究不應是如此的。說穿了,學術不過是在為人類文明的進步而服務,學者若如此狹隘,我們的學術如何傲視世界?」

時間與金錢的遊戲之外,還有更寬闊的世界

她更勸勉青年學子:「其實我想說的是,年輕的你無論選擇哪一條路,都不能不放開心胸。你要有專精,但更重要的是要多念書。現代人講創意,但創意往往奠基在你的視野和知識。我們年輕人具有無窮的創意,若要創意如泉水源源不斷,必須大量閱讀,並保有正確的學習態度。」

今日的大學生,成長於網路世代,數位資源俯拾即是,知識的攝取相對容易,對世界的認識理應比過去的學生更全面。但不變的是,影響一個人未來的,往往不是資源的多寡,而是學習的態度:

「努力學習且領悟力強的學生自然脫穎而出,投機者縱使奪得機會,卻無能力勝任,這種現象也一直存在阿拉伯語文圈。過去的優秀學生完全依賴苦讀與本身的資質;現在學生自主學習反而比較缺乏,他們通常興趣廣泛,多數傾向輕閱讀或不讀課外書,面對選擇時考慮因素很多,會很徬徨,多數人比較考慮現實生活面。」

最重要的是,「年輕人要具備勇氣,有勇氣去憧憬、闖蕩,創造獨一無二的自我。如果過度在乎『出路』,那麼你的人生便是在玩時間與金錢的遊戲。我認為生命不應是如此的,它應該更燦爛、更豐富。無論如何,最重要的是準備好自己的能力,讓世界任何角落,都可以是你的棲身之處。」

註:鄭慧慈,《阿拉伯的奇想千年》(台北:天下文化,2016),頁 254。

執行編輯:HUI
核稿編輯:張翔一

Photo Credit:鄭慧慈 提供

發表留言